莫湖荷韵雅,秣陵文思悠。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2025 China(BOC/BOA)”于2025年7月4-6日在古都南京顺利举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秦叔逵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中,介绍了BOC/BOA大会的发展历程、中国临床肿瘤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2025年ASCO后肝癌领域的临床实践变化等。
编者按:莫湖荷韵雅,秣陵文思悠。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2025 China(BOC/BOA)”于2025年7月4-6日在古都南京顺利举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秦叔逵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中,介绍了BOC/BOA大会的发展历程、中国临床肿瘤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2025年ASCO后肝癌领域的临床实践变化等。
请进来输出去
展示中国原创成果的新窗口
01
《肿瘤瞭望》:您在2009年牵头举行了第一届Best of ASCO®(BOA)会议。能否与我们回顾一下,举办BOA大会的初衷?历届BOA大会的发展变化?
秦叔逵教授:首先,感谢《肿瘤瞭望》等媒体对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系列会议的持续关注和学术报道,你们对促进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CSCO自成立之初,就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等建立了兄弟学会关系。ASCO作为全球最大、最顶级的学术组织之一,每年吸引数万人参加,并且有大量能够改变临床实践的重磅研究成果会在会议上公布。为了将ASCO的最新进展介绍到国内,促进我国肿瘤诊疗理念的更新和临床研究水平的提升,我们在2009年与ASCO达成协议,合作举办BOA(Best of ASCO)大会,成为ASCO在中国唯一官方授权的ASCO会后会。
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特别是2015年提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后,国内临床肿瘤学事业进入发展“快车道”,肿瘤精准诊疗和研究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中国学者领导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入选ASCO、ESMO等国际会议的口头报告(Oral presentation)或Late-Breaking Abstract(LBA),我们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墙内墙外都开花”,而我们国内的学术会议既要“请进来”也要“输出去”,也就是把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品牌会议展示给国际同道。因此,在2019年后的BOA大会我们加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我们也称之为Best of China(BOC)。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淀,CSCO已经形成三大品牌会议。第一个是每年约4月份举行的CSCO指南大会,组织专家对CSCO肿瘤诊疗指南进行更新或发布,同时也会介绍国际指南共识的相关变化。第二个是每年约7月份、即ASCO年会后举行的BOC/BOA大会,旨在传递ASCO大会的研究精粹和前沿理念,同时总结分享过去一年中国临床肿瘤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当然,这两个会议总体上仍属于继续教育为主的会议。第三个品牌会议是每年约9月份举行的CSCO年会,这是CSCO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肿瘤学综合性会议,包含了大会论文投稿及其口头报告、壁报展示、指南共识发布、继续教育和培训等形式多样的会议内容。
总之,BOC/BOA大会是CSCO三大品牌会议之一,我们既要“学习别人的经验”,也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近年来,该会议越来越受到肿瘤学同道及媒体关注,每年都会吸引数万人通过线上、线下参会,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展示中国临床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
从跟跑到领跑
中国临床肿瘤学研究硕果累累
02
《肿瘤瞭望》:2021年在BOA大会上又增加了“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今年的《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将迎来第十版。您认为这十年来,中国肿瘤学临床研究取得了怎样的长足进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秦叔逵教授:自2015年“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以来,我国肿瘤学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在老一辈肿瘤专家如吴孟超院士、汤钊猷院士、孙燕院士、管忠震教授、廖美琳教授等的带领下,我们从最初的“跟跑”,到“并跑”,再到如今在某些领域实现“领跑”。在2024年ASCO大会上,中国学者贡献了73项口头报告和两三百篇壁报交流,其中有11项是LBA,再创历史新高。
在胃肠道肿瘤领域,沈琳教授和齐长松教授领导的CLDN18.2 CAR-T细胞治疗晚期胃癌的II期研究,是一项从“0到1”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以LBA形式入选ASCO大会口头报告,并同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上,我们期待能够尽快影响临床实践。在黑色素瘤领域,郭军教授领导的系列研究,尤其在西方人群中相对罕见而在中国人群中较为多见的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取得的众多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关注,因此本次ASCO大会特邀他在继续教育专场进行演讲。在肺癌领域,中国专家如吴一龙教授、周彩存教授、王洁教授、陆舜教授、张力教授、韩宝惠教授等在国际大会上不断发出中国声音,拥有非常高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中国专家的国际“话语权”已经得到显著提升,在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次BOC/BOA大会上,ASCO现任主席专门发来视频贺词,体现了对中国肿瘤学同道的重视,以及中国在国际肿瘤学界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
在国家的支持下,CSCO和北京希思科基金会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临床肿瘤学研究的开展,制定专家共识和指南,开展医生继续教育和培训,助力规范化诊疗水平的提升。我们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老一辈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也感谢CSCO会员和媒体的共同努力。当然,我们也看到在某些领域我们仍有差距,需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不仅为中国肿瘤患者寻求更好的治疗和药物,同时也为全球抗癌事业做出贡献。
找短板补差距
以创新治疗应对我国肝癌挑战
03
《肿瘤瞭望》:您在本次大会上介绍了ASCO重要研究进展。您认为2025 ASCO后,肝癌治疗领域的临床实践将发生哪些重要变化?
秦叔逵教授:今年ASCO大会上,肝癌领域属于“小年”,没有太多突破性研究进展。因此,我主要是对过去一年来的重要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汇总介绍,比如CheckMate-9DW、HIMALAYA、CARES-310等晚期肝癌一线治疗研究的长期生存数据。这些结果有望进一步巩固免疫治疗在晚期肝癌中的地位。
肝细胞癌导致的全球疾病负担沉重,而中国的肝癌新发和死亡病例占全球40%以上,与欧美国家在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原因、临床诊疗等方面有所差异。多年前,在前辈专家的带领下,我们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同时走自己的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诊疗体系,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和CSCO指南工作组组织编写的《CSCO肝癌诊疗指南》。目前,2026版的卫生健康委员会肝癌指南已经启动更新工作,而2025版CSCO肝癌指南将于今年CSCO年会发布。
早中期肝癌主要采用手术、介入和消融等局部治疗,不少患者可获得疾病治愈;晚期不可手术患者主要依赖于系统治疗。自2007年索拉非尼开启肝癌分子靶向治疗以来,仑伐替尼、多纳非尼等新型TKI不断更新迭代,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中国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晚期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未来,基于免疫的联合治疗有望在肝癌的全病程管理中发挥作用,目前樊嘉院士、周俭教授等肝胆外科专家已经在开展新辅助和辅助免疫治疗,滕皋军院士等介入专家则在中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疗中也引入了靶向和免疫系统治疗,有望使更多患者获得手术转化从而改善预后。
总体上,目前肝癌尚未找到确切的驱动基因,没有成熟的分子分型,导致其治疗预后与肺癌、乳腺癌等其他实体瘤相比仍有差距。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立足现有的诊断治疗,提倡多学科合作,进行有计划、合理的综合治疗;另一方面,我们要与基础研究专家、转化型专家紧密合作,希望在肝癌的发病机制中找到新的靶点、新的机制和新的途径,以期未来能够突破瓶颈,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过去,我们已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今天,中国的肝癌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研究水平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已经至少批准了19个新型治疗方案和药物,甚至比某些发达国家都多一倍,这体现了国家对肝癌诊治的重视和支持。然而,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仍需要向其他瘤种的专家学习先进经验,争取用更好的治疗方案来应对肝癌诊疗的挑战。
秉初心谋新策
推动中国肿瘤学研究再上新阶
04
《肿瘤瞭望》:展望未来,您认为中国肿瘤学临床研究应该如何抓住新的技术革命,开展更多高效、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秦叔逵教授:首先,我们要讲政治,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中国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在提高诊疗水平的同时,积极开展临床研究,不仅为中国,也为全球的抗癌事业做出贡献。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国家、社会的利益为重,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
其次,我们要强调团结。多年来,在老一辈专家如吴孟超院士、汤钊猷院士、黄志强院士等的开拓引领下,以及中青年专家如樊嘉院士、董家鸿院士、滕皋军院士、沈锋教授、周俭教授等的传承和引领下,我们的外科、内科、介入科等各学科都展现出了高度的团结,这种团结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要互相学习,互相支持。
第三,我们要重视科学和规范。临床诊疗必须规范化操作,这主要依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而总结的指南共识推荐。在制定指南共识时,也需要结合国情,考虑中国患者的特点。
第四,我们要继续向国际先进学习。虽然他们的肝癌发病率没有我们高,但欧美国家的肝癌诊疗研究水平在国际上仍有重要影响力。我们需要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了解,从而提高自己。
最后,我们要持续创新探索,尤其是要夯实肿瘤学的基础和转化研究,以及构建新型药物研发的良好生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肿瘤学临床研究再上新台阶。在新一届CSCO理事会于金明理事长、监事会马军监事长的带领下,我们正在布局更加完善的肿瘤学研究板块,紧跟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转变。在李进理事长的带领下,北京希思科基金会也会继续支持中国肿瘤学同道,在技术引入和开发、研究课题申报和支持等方面发挥作用。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迎来中国肿瘤学研究更美好的明天!
秦叔逵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和南京天印山医院荣誉院长,首席专家,主任医师
国家统计源核心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主编
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临床肿瘤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系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亚洲临床肿瘤学联盟(FACO)前任主席和现任常务理事
国际肿瘤免疫学会(SITC)和亚洲临床肿瘤学会(ACOS)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任理事长和现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胆癌专家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胰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CSCO基金会前任理事长和现任监事长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血液和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核心专家
国家卫健委肿瘤学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