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6日—8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年中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CSCO主办、CSCO青委会(CSCO YOUNG)协办,汇聚肿瘤领域大咖与青年菁英,聚焦肺癌、乳腺癌及胃肠肿瘤等前沿进展,共绘诊疗发展新蓝图。会议期间,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接受了《肿瘤瞭望》的专访,系统总结了青委会在2025年上半年所取得的成果,并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以临床问题驱动的科研转化路径。
编者按:2025年6月6日—8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年中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CSCO主办、CSCO青委会(CSCO YOUNG)协办,汇聚肿瘤领域大咖与青年菁英,聚焦肺癌、乳腺癌及胃肠肿瘤等前沿进展,共绘诊疗发展新蓝图。会议期间,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接受了《肿瘤瞭望》的专访,系统总结了青委会在2025年上半年所取得的成果,并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以临床问题驱动的科研转化路径。
01
《肿瘤瞭望》: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本次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年中会的日程亮点与特色活动?
王碧芸教授:CSCO青委会每年举办两次主要会议,包括年中会与年末盘点会。年中会通常为期三天。第一天,常委会先行召开,总结上半年工作并部署下半年计划。会议期间,同时进行朝阳基金项目及“35 under 35”优秀青年肿瘤医生评选活动。大会最后一天安排翻译分会场活动。
本次会议主会场的日程延续传统精心设计,聚焦多瘤种专家共同关注的议题。继前两年探讨医工交叉领域后,今年特邀CSCO理事长于金明院士莅临现场分享学术进展,并邀请核医学科专家宋少莉教授阐述核医学在诊疗中的作用。此外,会议还安排了优秀往届青委成员分享科研进展,并邀请往届主委陈功教授及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的邓艳红教授进行深入讲解。
主会场日程结束后是各瘤种的分会场活动。今年会议特别设立了“35 Club”活动,该活动是“35 under 35”(由CSCO青委会与良医汇在CSCO领导下连续举办九年)的延伸,旨在促进青年医生与资深专家就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展开对话。今年选定议题为人工智能(AI)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探讨,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
02
《肿瘤瞭望》: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2025年上半年的工作成果以及下半年的工作计划?
王碧芸教授:在CSCO领导的指导下,青委会积极开展多项重要工作。我们持续参与《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的编撰,每年年初即启动进展评选与梳理工作,最终成果在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BOC/BOA)会议上发布;今年4月已在北京召开编委会对初步成果进行审议,结果将于2025 BOC/BOA公布。同时,我们也承担《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评述》的编撰任务,此项工作挑战巨大,尤其在新靶点药物尚未问世、资料搜寻困难的情况下,青年委员团队积极参与到了文献检索等基础工作,为新靶点与新药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前瞻性参考。翻译工作也是青委会的一大特色。翻译小组承担了大量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同声传译、现场口译以及多项共识指南的书面翻译任务,团队积极克服困难,高效完成这些艰巨工作。此外,青委会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重点打造了“朝阳基金”评选及“35 under 35”优秀青年肿瘤医生评选项目,秉承前辈的育人精神,致力于支持更年轻的专家成长并助力其登上学术舞台。
03
《肿瘤瞭望》:您参与的科研项目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并在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发表。在您看来青年医生应该如何从日常诊疗中识别科研选题?能否请您结合自身丰富经验分享“成果转化路径”?
王碧芸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团队以邵志敏教授团队为代表,在邵教授引领的多学科协作模式下取得了丰硕成果。团队早在十余年前即启动了三阴性乳腺癌一线治疗方案的探索,初期开展小型Ⅱ期研究,后成功推进至大型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2009至2015年间进行的GP方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研究结果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1],并确立为一线治疗标准。此后五年,团队进一步完成大型Ⅲ期GAP研究,以AP方案(白蛋白紫杉醇联合顺铂)挑战此前的GP方案,成果于2022年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2]。在当前的免疫治疗时代,团队在原有药物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的新研究[3],已在近期举行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发布。伴随临床试验的推进,团队同步开展了转化性研究,尤其在实验室对小核仁RNA的探索取得进展,相关基础研究成果亦发表于高水平期刊。回顾这一历程,深切体会到临床医生需立足临床发现问题,通过基础探索寻求解决方案并反哺临床实践,如此循环方能推动临床与科研协同并进。目前,我们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在持续探索与不断推进中。
▌参考文献:
[1]Hu XC,Zhang J,Xu BH,et al.Cisplatin plus gemcitabine versus paclitaxel plus gemcitabine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CBCSG006):a randomised,open-label,multicentre,phase 3 trial.Lancet Oncol.2015;16(4):436-446.doi:10.1016/S1470-2045(15)70064-1
[2]Wang B,Sun T,Zhao Y,et al.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 of Gemcitabine or Nab-paclitaxel combined with cisPlatin as first-l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at Commun.2022;13(1):4025.Published 2022 Jul 12.doi:10.1038/s41467-022-31704-7
[3]Biyun Wang,Chengcheng Gong,Yannan Zhao,et al.Camrelizumab plus nab-paclitaxel and cisplatin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A prospective,single-arm,open-label phase II trial.ASCO 2025;Abstract 1101.
王碧芸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乳腺及泌尿肿瘤内科专科主任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教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海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CRPC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