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乳腺病羊城大会于8月29-8月31日在广州举行,会议以“中西医并重”为核心,聚焦乳腺疾病防治领域的前沿进展、科研创新,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中医和西医专家进行专题研讨。大会特设中药茶饮、特色疗法体验区,让西医同仁直观感受中医药治疗价值;并设立“共识论坛(St.Gallen模式)”专场,通过投票解决临床争议议题,帮临床医生更好了解当前治疗进展。肿瘤瞭望特邀大会主席、广东省中医院陈前军教授全面解读本次大会的会议亮点及特色内容,分享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治疗的观点。
编者按:第十届乳腺病羊城大会于8月29-8月31日在广州举行,会议以“中西医并重”为核心,聚焦乳腺疾病防治领域的前沿进展、科研创新,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中医和西医专家进行专题研讨。大会特设中药茶饮、特色疗法体验区,让西医同仁直观感受中医药治疗价值;并设立“共识论坛(St.Gallen模式)”专场,通过投票解决临床争议议题,帮临床医生更好了解当前治疗进展。肿瘤瞭望特邀大会主席、广东省中医院陈前军教授全面解读本次大会的会议亮点及特色内容,分享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治疗的观点。
01
肿瘤瞭望:乳腺病羊城大会如今已成功举办至第十届,想请您谈谈,与过往历届会议相比,本届会议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特别值得大家关注的亮点呢?
陈前军教授:中医和西医在乳腺疾病防治方面各有所长。乳腺病羊城大会积极响应国家“中西医并重”的医学发展战略,致力于推动中西医结合在乳腺疾病防治领域的水平提升。今年会议已举办至第十届,围绕乳腺疾病诊疗新进展、科研创新、名医经验传承、专科护理等热点议题,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中医和西医专家进行专题研讨。
会议议题基于广大乳腺专科医生的投票结果选出,以确保内容“来源于临床实践,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真正打造一个“接地气、重实践”的大会。因此,在每次大会之前,我们都会广泛调研一线临床医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包括乳腺良、恶性疾病等方面的困惑,并据此设计专家讲课主题。针对一些疑难和存在争议的问题,我们还会组织辩论和投票讨论。
今年的大会延续了这一传统,同时更加突出了中医元素的融入。参会人员中约三分之二是西医同道,他们对中医临床实践可能缺乏直观的了解。因此,本次会议特别设置了中药茶饮体验和特色疗法体验环节,让西医同行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中医药文化在日常临床中的应用。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体验,促进未来跨学科交流,探讨如何将中药和中医特色疗法更好地运用于患者服务,帮助患者更健康、更自信地回归社会。
02
肿瘤瞭望:我们关注到,本届大会特别设置了“共识论坛(St.Gallen模式)”专场,能否请您为我们阐述一下设置这一专场的具体目的和重要意义,同时能否为我们透露一下该专场的相关投票结果?
陈前军教授:我们设置“共识论坛(St.Gallen模式)”专场,实际上是借鉴了国际乳腺癌领域的权威会议——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的模式。该会议之所以能够吸引全球乳腺癌专家参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独特的投票环节。我们针对乳腺癌临床实践中存在争议的难点问题,设置了代表投票与专家团投票环节,并通过比对两者结果来识别分歧较大的议题。对于存在明显分歧的议题,我们邀请专家团成员进行解读、分析和讨论,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动临床常见争议与疑难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帮助与会者更好地应对日常临床工作中的挑战,解决相关临床问题。
03
肿瘤瞭望:您在本届大会上带来了“TNBC新辅助治疗方案设计与优化”的讲课,对于临床实践中TNBC新辅助治疗方案的设计,您有何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请您为我们进行分享。
陈前军教授:新辅助治疗理念逐渐被广泛接受,TNBC患者已成为新辅助治疗的重要人群。对于临床分期为II期和III期的TNBC患者,我们通常都会实施新辅助治疗,继而进行手术。目前,在新辅助治疗方案设计方面,不同专家意见尚不一致,包括各类指南对相关研究的解读也存在差异,因此仍存在较多争议。
总体而言,我个人认为TNBC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含免疫治疗的方案,另一类是不含免疫治疗的传统化疗方案。
对于含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方案,这里的免疫治疗主要指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KEYNOTE-522研究的结果已确立“紫杉类+铂类+蒽环类+帕博利珠单抗”方案作为早期TNBC新辅助治疗的全球标准。但由于该方案包含多种化疗药物,其在临床应用中会带来一定压力,如不良反应的管理。因此,临床上正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优化:
其一,省略铂类药物,仅采用蒽环类+紫杉类+帕博利珠单抗。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HR+/HER2-亚型,TNBC领域尚缺乏充分证据,因此临床实践中需慎重对待此种优化。
其二,省略蒽环类药物,采用紫杉类+铂类+帕博利珠单抗。目前各指南对此意见不一:NCCN指南将其列为“考虑使用”,CSCO BC指南作II级推荐,而CBCS指南未予推荐,原因在于支持该方案的研究多来自单臂或低级别随机对照试验,证据尚不充分。我认为,仍应以标准方案为主,仅对特殊人群酌情优化,僻如存在蒽环类治疗禁忌的患者,可以考虑TP或TCb方案。
在不含免疫治疗的传统新辅助化疗方案中,我认为蒽环联合紫杉类方案(AC-T方案)仍是标准选择,其中优先推荐密集方案,如AC-T(2周方案)或密集型AC-周疗紫杉醇(12周方案)。在此基础上,是否加用铂类仍存争议。现有研究显示加铂类可提高pCR率,但也有临床试验提示其并未带来生存获益。若患者未达pCR(non-pCR),后续强化治疗策略也较难设计。因此,常规加铂类需谨慎。但对于某些前期蒽环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后续使用紫杉类联合铂类方案仍可接受。
另一思路是以铂类替代蒽环类,即直接采用紫杉联合铂类方案。现有的较低级别证据提示,该方案pCR率尚可,但其对长期生存的影响尚不明确。更关键的是,若non-pCR患者需强化治疗,应继续选择蒽环类还是卡培他滨,目前仍不确定。该方案优点在于治疗周期短、不良反应可能较轻,但也存在明显缺点:一是改善生存的证据较弱,二是non-pCR患者的后续策略制定较为困难。因此,临床上一般不将该方案作为常规新辅助化疗选择,但可用于存在蒽环禁忌的患者。
陈前军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病专科医院院长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学术带头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