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C/BOA 现场直击丨李力教授:优化联合策略、精准手术分层,开启妇瘤个体化治疗新篇章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7/14 15:15:30  浏览量:165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5年7月4日-5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2025 China(BOC/BOA)”在古都南京盛大召开。大会聚焦今年ASCO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与国内最新研究进展,共同擘画中国临床肿瘤学事业发展的美好未来。在本届大会妇科肿瘤专场分享了2025 ASCO中妇科肿瘤领域三项代表性研究进展(摘要号:LBA 5500、5508、5515),《肿瘤瞭望》特邀专场主席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力教授接受专访,解读入选研究主要成果,展望妇科肿瘤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2025年7月4日-5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2025 China(BOC/BOA)”在古都南京盛大召开。大会聚焦今年ASCO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与国内最新研究进展,共同擘画中国临床肿瘤学事业发展的美好未来。在本届大会妇科肿瘤专场分享了2025 ASCO中妇科肿瘤领域三项代表性研究进展(摘要号:LBA 5500、5508、5515),《肿瘤瞭望》特邀专场主席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力教授接受专访,解读入选研究主要成果,展望妇科肿瘤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李力教授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后指导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西妇科肿瘤临床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CSCO妇瘤专家委员会主委
曾任中国抗癌协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4、5届)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1、2届)常委、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1、2、3、4届)常委、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妇科肿瘤学组副组长和中国老年医学会妇科分会常委。
曾任广西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广西生物化学会副理事长,广西医学会常务理事,广西医师学会常委,广西抗癌协会妇瘤专业委员会(1、2届)主委、广西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1、2届)主委、广西医学会妇产科分会(6、7、8、届)副主委。

肿瘤瞭望:在本届BOC/BOA妇瘤专场分享了妇瘤领域三项重磅研究成果,您作为专场主席,首先请您为我们回顾下各项研究亮点及突破性研究成果?您认为这三项研究对妇科肿瘤临床实践有哪些重要意义?

李力教授:本届BOC/BOA妇瘤专场聚焦三项入选2025 ASCO的重磅研究,其中前两项探索了靶免联合策略在妇科肿瘤临床实践的应用。
 
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化疗±安罗替尼一线治疗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EC)
 
既往研究证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经治EC有效,尤其错配修复缺陷(dMMR)患者获益显著优于错配修复正常(pMMR)患者。鉴于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可能进一步提升疗效,特别是对pMMR患者。此项II期研究评估了贝莫苏拜单抗(BMSB)联合卡铂/紫杉醇±安罗替尼(ALTN)一线治疗序贯BMSB±ALTN维持治疗在未经系统治疗的晚期(III/IV期)或复发性EC患者中的疗效。
 
结果显示,含安罗替尼的方案(BMSB+卡铂/紫杉醇+ALTN序贯BMSB+ALTN维持)展现出具有临床意义的客观缓解率(OR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获益。值得注意的是,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案在pMMR亚组中亦观察到PFS获益,有望改善pMMR晚期或复发性EC患者的治疗格局。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复发性/持续性卵巢透明细胞癌(CCOC)
 
CCOC是恶性程度高、化疗耐药显著的卵巢癌亚型。目前,卵巢癌(OC)临床实践中,传统手术、化疗以及PARP抑制剂等治疗手段多用于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患者,对于CCOC的治疗仍存在极大未满足临床需求。既往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CCOC中具有临床活性。此外,CCOC的分子特征改变提示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能具有治疗潜力。由此,本研究评估了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TKI仑伐替尼对CCOC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共入组30例患者,结果显示:30%(9/30)达到经确认的客观缓解(2例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另有10%(3/30)为未确认的部分缓解,13.3%(4/30)疾病稳定≥6个月。虽然该方案在CCOC的疗效数据(临床获益率约30%-40%)不如其在EC领域显著,但考虑到CCOC的罕见性及现有治疗手段的局限性,此联合方案显著提升了疗效水平,对改善CCOC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TRUST研究——验证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PCS)在晚期卵巢癌(OC)中的价值
 
TRUST研究作为首个在高质量手术中心验证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PCS)优于新辅助化疗联合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NACT-IDS)的III期随机试验,入选了本届ASCO LBA。OC患者中,70%的患者初治即晚期,目前,对于晚期OC的治疗主要围绕两大核心策略展开,即PCS联合术后化疗,或NACT-IDS。既往多项研究证明了NACT-IDS治疗晚期OC的临床潜力,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但术后患者OS、PFS改善有限,因此,现阶段对于体能状态良好(非虚弱)且看似可切除的IIIB-IVB期OC患者,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最佳时机仍存在争议,即PCS与NACT-IDS哪种方式有更好的生存获益,由此TRUST研究应运而生。
 
该研究严格筛选参与中心,要求其具备高手术水准(年PCS≥36例且PCS R0切除率≥50%)、遵守现场质量审核。入组符合标准的IIIB-IVB期ECOG 0/1分患者,结果显示:PCS组所有随机患者和所有手术患者的完全(R0)切除率分别为61.7%和62.9%,而IDS组分别为72%和76.6%。在生存获益方面,PCS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2.2个月,显著优于IDS组的19.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也显示出数值上的优势(54.3个月vs 48.3个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PCS后达到满意肿瘤细胞减灭的患者预后最佳,其中位PFS和OS分别达到27.9个月和67.0个月。亚组分析中,PCS的获益在III期患者(n=468)中最为显著:PFS:26.3 vs 21.4个月;OS:63.7 vs 53.2个月。主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两组术后30天死亡率均低于1%。尽管主要终点OS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但TRUST是首个显示PCS在生存结局上优于IDS的随机试验,其获益很可能与较高的完全切除率相关,从而巩固了PCS作为看似可切除晚期OC(非虚弱患者)在具备相应专业手术能力中心的标准治疗地位。
 
对于OC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最佳时机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TRUST研究得以入选ASCO LBA,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本研究设计亮点聚焦于手术质量标准化、精准患者分层及严格中心资质控制。然而,解读此研究仍需注意,首先,该研究初步结果主要终点(OS)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其次,本研究入组了IIIB-IVB期体能状态良好(ECOG 0/1)OC患者,肿瘤往往较大,易出现明显的局部侵犯或淋巴结转移,增加了手术难度以及局部病变残留的风险;第三,研究结果与参与中心的高手术水平高度相关,在无法达到同等手术质量的临床实践中,NACT-IDS模式仍可能是确保患者最大获益的更优选择。

肿瘤瞭望:请您结合近期在SGO、ESGO、ASCO等国际会议上妇科肿瘤的突破性研究进展,谈谈您如何看待肿瘤领域中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同时,结合妇科肿瘤领域精准治疗策略的实践现状与研究进展,您认为该领域精准诊疗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李力教授:近年来,我国肿瘤领域的临床研究水平显著提升,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亮相国际顶级学术舞台。这标志着中国肿瘤研究已从昔日的“跟跑”逐步迈入“并跑”乃至部分领域的“领跑”阶段。个人认为,取得这一进展的关键原因如下:首先,庞大的患者基数是宝贵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为产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了坚实基础,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地看到源于中国的高质量数据。其次,离不开专家学者的不懈探索。国内肿瘤领域专家砥砺攻坚,推动了众多本土创新科研成果和创新药物获得国际认可。
 
谈及妇科恶性肿瘤领域,目前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宫颈癌这三大常见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在治疗方面,抗血管生成药物、PARP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新型疗法的不断涌现,正引领妇科肿瘤诊疗进入个体化精准时代,但仍存在诸多挑战:
 
首先,早诊早治普及度待提升。当前我国妇科恶性肿瘤筛查体系的普及度,特别是在医疗资源薄弱地区,仍有待加强。这涉及筛查技术的优化、医生诊疗水平的提升,以及公众对疾病认知和筛查积极性的提高。提升早筛早诊率是改善防治效果的关键基础。
 
其次,精准治疗瓶颈需突破。尽管免疫治疗在妇科肿瘤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并非所有患者均能从中理想获益。同时,PARP抑制剂仍是卵巢癌等一线维持治疗的基石药物。因此,如何将免疫治疗与其他创新疗法(如靶向、ADC、PARPi)进行更优组合,以突破疗效瓶颈,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仍为妇科肿瘤领域未来重点突破方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妇科肿瘤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