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研究>正文

APPLE 2025丨孙惠川教授:肝癌转化治疗再添“中国证据”,仑伐替尼+TACE使52.9%的中晚期患者获得手术根治!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7/16 11:39:13  浏览量:4035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我国中晚期肝癌患者比例高,总体的肝癌5年生存率尚不理想,亟需通过综合治疗手段为中晚期患者创造手术转化的机会。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五届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联盟年会(APPLE 2025)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惠川教授报告了一项关于仑伐替尼±TACE用于中晚期肝癌转化治疗的II期研究取得积极结果,基于仑伐替尼(尤其是仑伐替尼联合TACE)的转化治疗策略,使38.9%(联合组:52.9%)的中晚期患者获得手术根治,且展现更好的生存获益趋势。

编者按:我国中晚期肝癌患者比例高,总体的肝癌5年生存率尚不理想,亟需通过综合治疗手段为中晚期患者创造手术转化的机会。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五届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联盟年会(APPLE 2025)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惠川教授报告了一项关于仑伐替尼±TACE用于中晚期肝癌转化治疗的II期研究取得积极结果,基于仑伐替尼(尤其是仑伐替尼联合TACE)的转化治疗策略,使38.9%(联合组:52.9%)的中晚期患者获得手术根治,且展现更好的生存获益趋势。
 

01
《肿瘤瞭望》:肝癌(尤其中晚期肝癌)对我国人民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转化治疗领域进行了非常多的研究探索。这次APPLE大会上您汇报了一项仑伐替尼±TACE用于中晚期肝癌转化治疗的II期研究。首先,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这项研究的重要背景和研究成果?

孙惠川教授:中国肝癌的发病率高,且首诊中晚期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二。从当前的指南共识来看,大多数中晚期肝癌患者不适合接受根治性治疗,总体预后较差。由于缺乏有效的肝癌治疗药物,既往报道中,此类中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5年生存率不足10%,而我国总体的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也仅为14%。2018年,新型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仑伐替尼获批进入肝癌治疗领域,相较于既往的索拉非尼,其治疗效果优异,肿瘤缓解率得到明显提升,肿瘤退缩和甲胎蛋白下降的患者比例较高。因此,我们在2021年开展了这项研究,旨在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使用仑伐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能使多少患者获得根治性治疗的机会;二是若将介入治疗(TACE)与仑伐替尼联合,手术转化率能否进一步提升。
 
仑伐替尼的特点是其客观缓解率(ORR)相比第一代TKI索拉非尼高很多。介入治疗的主要原理是堵塞肿瘤血管,造成缺氧,从而减缓肿瘤细胞增殖,且缺氧同时会产生大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这是一种强促肿瘤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介入治疗可能导致肿瘤血管更加丰富,此时联合抑制VEGFR的药物,则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基于此,我们开展了这项前瞻性的双臂II期临床研究,以观察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手术切除率,即观察有多少患者通过治疗达到了手术标准。次要终点包括ORR、总生存期(OS)、安全性等。研究已进行了约4年,今年我们将主要结果投稿至APPLE会议并得到认可,以壁报形式展示。
 
△研究设计(图源:原文壁报)
 
在这次报告的数据中,单纯使用仑伐替尼(LEN)的患者有19例,接受仑伐替尼联合介入治疗(LEN/TACE)的患者有17例,两组基线特征相似,结果差异显著。总人群ORR(mRECIST标准评估)为50%,其中LEN/TACE组ORR高达64.7%,相比LEN组提高了近28%(64.7%vs 36.8%)。在手术转化率方面,总人群为38.9%,其中LEN/TACE组高达52.9%,相比LEN组接近翻倍提高(52.9%vs 26.3%,P<0.05)。在长期生存方面,LEN组和LEN/TACE组的中位OS分别为23个月和19.3个月,虽未达到显著统计学差异,但在接受手术切除的患者中,两组的中位OS均未达到,意味着接受手术切除的患者很可能生存超过3至5年,显示手术切除患者相较于未手术患者显示出生存获益趋势。
 
安全性角度,LEN/TACE组≥3级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相较LEN组略有增加(17.6%vs 5.6%),单药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三级以上高血压。
 
△LEN组和LEN/TACE组的手术切除率和肿瘤缓解率(mRECIST标准)(图源:原文壁报)
 
△LEN/TACE组中,已切除患者的OS显著长于未切除患者(NR vs 19.6个月,P=0.0140)(图源:原文壁报)
 
总体而言,单独使用仑伐替尼或者联合TACE都取得了较高的ORR和手术切除率,联合治疗虽面临相对更高不良反应,但疗效显著,是中晚期肝癌患者获得手术转化治疗的有效策略。
 
02
《肿瘤瞭望》:既往认为晚期肝癌可能意味着没有手术的机会。在您报告的研究中,对于中晚期肝癌转化治疗的临床实践有怎样的意义和启示?

孙惠川教授:以往通常认为晚期肝癌患者基本无手术根治机会,治疗目标主要是以延长生存期和维持生活质量为主。按照既往的临床诊疗指南,这类患者主要接受药物全身治疗或者其他非手术治疗,发生耐药或抵抗后更换其他药物或治疗手段,若未出现耐药情况则继续治疗。但中国学者不接受这种消极的治疗方式,(我们)希望患者在肿瘤缓解后能通过手术获得根治性治疗机会,这是东西方在该领域,尤其是中国专家与其他国家专家在视角或考量上的差异。
 
我们与日本专家及亚洲许多专家交流后发现,大家都有这方面的认识,不太认可肿瘤缓解后继续单纯使用药物治疗,而是希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为特定患者提供根治性治疗方案,使其真正实现“无癌生存”。肝癌转化治疗理念的提出,主要基于中国及亚洲,特别是东亚学者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患者巨大的治疗需求。从初步研究结果来看,这种理念是可行的,肝癌转化治疗实践在中国已非常普及,许多晚期肝癌患者通过治疗获得了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因此,即使是晚期肝癌患者,也不要放弃治疗希望,要鼓起勇气勇敢面对,同时积极配合医生,从而实现根治性治疗的目标。
 
03
《肿瘤瞭望》:本次APPLE大会在日本神户举行,下午将有一场中日肝癌治疗策略新范式交流的论坛,您将在会上介绍中国肝癌围术期和转化治疗的进展,请分享一下您的演讲内容以及中日在此领域有哪些差异或可借鉴之处。

孙惠川教授:中日两国在肝癌治疗领域存在诸多共同点,其中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外科治疗策略较为积极。一方面,治疗适应症范围较宽,相较于欧美国家,手术适应症更为宽松;另一方面,综合治疗方式多样,并非单纯依赖手术治疗,对于在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联合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也认可其接受手术治疗的理念。
 
当然,每个国家或医院的治疗习惯和医保政策存在差异,但中日两国在肝癌治疗理念上总体而言相同之处较多。尤其针对中晚期肝癌患者,两国更倾向于为患者提供转化治疗或新辅助治疗,待肿瘤缓解或稳定一段时间后,为患者实施手术切除治疗。我们相信,随着综合治疗手段的日益丰富,未来肯定会有更多患者获得手术转化、疾病治愈的机会。通过此次会议,希望中日专家能够进一步交流互鉴、达成共识,明确肝癌转化治疗领域遇到的问题和瓶颈,找到提升转化治疗水平的解决方案,从而造福更多肝癌患者。
 
▌参考文献:
 
[1]Huichuan Sun,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Lenvatinib±TACE as Conversion Therapy for Potentially Resectable HCC Patients:A Double-arm,Prospective Study.APPLE 20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2,21(2):143-168.DOI:10.3760/cma.j.cn115610-20220124-00053.
 
[3]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转化治疗协作组.原发性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4,23(4):492-513.DOI:10.3760/cma.j.cn115610-20240228-00135.
 
孙惠川教授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副所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胆肿瘤与肝移植外科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肝脏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免疫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外科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肝脏外科学组秘书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
8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第一承担人);曾获中华医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2019、《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2024版撰写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肝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