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HCC)占原发性肝癌85–90%,多数确诊时已晚期,预后差且治疗受限。度伐利尤单抗+替西木单抗(D+T)、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A+B)及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N+I)已成为一线治疗新选择,但缺乏头对头研究比较。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消化道肿瘤大会(ESMO GI)上,日本近畿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藤正俊教授(Masatoshi Kudo)披露了一项研究成果,采用间接治疗比较(ITCs)的方法评估N+I对比D+T及A+B用于一线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显示N+I方案相较于D+T更优,相较A+B具有更优的远期疗效。《肿瘤瞭望》于会议现场邀请工藤正俊教授接受采访,对比三种方案在疗效和安全性的不同,解析研究中分段模型疗效的时序差异,或可为uHCC一线免疫联合方案选择提供新思路。
编者按:肝细胞癌(HCC)占原发性肝癌85–90%,多数确诊时已晚期,预后差且治疗受限。度伐利尤单抗+替西木单抗(D+T)、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A+B)及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N+I)已成为一线治疗新选择,但缺乏头对头研究比较。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消化道肿瘤大会(ESMO GI)上,日本近畿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藤正俊教授(Masatoshi Kudo)披露了一项研究成果,采用间接治疗比较(ITCs)的方法评估N+I对比D+T及A+B用于一线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显示N+I方案相较于D+T更优,相较A+B具有更优的远期疗效。《肿瘤瞭望》于会议现场邀请工藤正俊教授接受采访,对比三种方案在疗效和安全性的不同,解析研究中分段模型疗效的时序差异,或可为uHCC一线免疫联合方案选择提供新思路。
01
《肿瘤瞭望》:本次ESMO GI会议上,您对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N+I)、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替西木单抗(D+T)以及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A+B)方案一线治疗HCC进行了对比,请您总结一下这三种方案的疗效差异?
工藤正俊教授:此项研究将N+I方案、D+T方案以及A+B方案进行匹配调整间接比较(MAIC)。MAIC是一种在缺乏头对头研究情况下受到广泛认可的、用于比较不同临床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该研究使用已发表的N+I数据与D+T、A+B数据进行匹配比较。结果显示:N+I相较于其他免疫治疗在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客观缓解率(ORR)方面均显示出更优的结果。与D+T相比,在前6个月内,N+I的PFS显著更优(HR 0.57),而在6个月后,其PFS(HR 0.71)和OS(HR 0.74)均显著更优。与A+B方案相比,在前6个月内,N+I的PFS(HR 1.05)和OS(HR 1.67)表现较差;而在6个月后,其PFS(HR 0.52)和OS(HR 0.67)则显著优于A+B。此外,N+I组ORR较两者也呈现优势趋势。以上便是本次MAIC分析的主要结果。
02
《肿瘤瞭望》:本次MAIC分析采用分段模型揭示了疗效的时序差异。请问您为何选择6个月作为PFS/OS的分割点时点?这对揭示N+I方案的长期生存优势有何关键意义?
工藤正俊教授:在CheckMate 9DW研究N+I方案中,对照组是仑伐替尼(85%)或索拉非尼(15%);HIMALAYA研究(D+T方案)和IMbrave150研究(A+B方案)的对照组是索拉非尼单药,此项MAIC分析中不同研究的对照组存在差异。在CheckMate 9DW中,N+I组与混合对照组(仑伐替尼+索拉非尼)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存在早期交叉现象,在随机分组后的前6个月内N+I的死亡人数相对较多,随后曲线出现了有利于N+I的持续分离。因此,我们选择以6个月为分割点进行分段分析。
03
《肿瘤瞭望》:N+I疗法在6个月后的持续生存优势似乎很显著,在您看来N+I方案取得更大生存优势的机制是什么?
工藤正俊教授:免疫疗法(IO)联合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与IO之间联合(如CTLA-4单抗+PD-1/PD-L1单抗)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应答模式。CTLA-4单抗在免疫启动阶段激活并释放CD8+T细胞。同时,CTLA-4抗体Fc段活性较强,与巨噬细胞或自然杀伤(NK)细胞上的Fcγ受体结合,发挥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继而造成高表达CTLA-4 T细胞亚群(例如Treg)耗竭。正是这种ADCC效应的存在,使得该疗法能在极早期阶段就展现出非常强的疗效,使患者达到接近完全缓解(CR)。在治疗6个月后,使生存曲线呈现出显著的长拖尾效应。这便是其独特机制的作用结果。
04
《肿瘤瞭望》:鉴于N+I方案早期OS曲线存在短暂下降但长期获益更优,临床医生在选择一线治疗方案时,应如何会权衡短期风险与长期获益?是否有临床因素或生物标志物为不同免疫治疗方案的决策提供指导?
工藤正俊教授:在系统性治疗开始前,尚缺乏可用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双免疫联合疗法(如CTLA-4单抗+PD-1单抗)往往呈现出“全或无”的缓解模式,如前所述,当CTLA-4单抗的ADCC效应较强时,抗肿瘤更为显著。因此,在第3或第4周可评估缓解程度,若影像学(如CT/MRI)缓解和血清学生物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或异常凝血酶原DCP)动态下降(缓解),则可以继续使用包含抗CTLA-4抗体的双免疫方案。反之,若此时未观察到AFP或DCP的缓解,则患者不太可能获得持久的临床获益,应及时转换为包含抗血管生成药物(如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或抗VEGF抗体)的治疗方案。
研究简介
研究设计
III期研究HIMALAYA和IMbrave150证明,度伐利尤单抗+替西木单抗(D+T)和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A+B)等免疫治疗方案一线(1L)治疗uHCC较索拉非尼疗效更优。III期CheckMate 9DW研究显示,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N+I)相比仑伐替尼或索拉非尼可显著改善OS与ORR,且安全性可控,因此获得美国、欧盟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用于uHCC。在缺乏头对头临床研究的情况下,本研究采用间接治疗比较(ITCs)评估N+I对比D+T及A+B用于1L uHCC的疗效与安全性。
本研究关键挑战在于患者人群的异质性及不同研究间对照组的差异。基于CheckMate 9DW研究中N+I患者PFS和OS的Kaplan-Meier(KM)曲线梯度变化,以6个月为分割点,对PFS和OS进行分段MAIC分析。由于基线异质性存在,IMbrave150研究包含了门静脉侵犯Vp4患者,该人群预后较差,故敏感性分析排除了该人群。本研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风险比(HR)和95%置信区间(CI),逻辑回归模型评估N+I组的加权ORR,基于CheckMate 9DW患者数据计算N+I的加权全因不良事件(AE)发生率,D+T/A+B的发生率源各自已经发表的数据。
研究结果
将三项临床研究进行加权分析,使N+I组与D+T或A+B组的基线特征实现良好平衡(表1)。
表1.ITT人群患者基线特征加权前后的汇总分布
疗效方面,N+I总体显著优于D+T(PFS HR=0.61,95%CI 0.51–0.73;OS HR=0.79,0.65–0.95;ORR OR=2.35,1.69–3.28);且在0–6个月PFS显著更优(HR=0.57)、OS具有更优趋势(HR=0.90);6个月后PFS(HR=0.71)和OS(HR=0.74)显著更优(表2、图1、图3)。与A+B方案相比,N+I总体PFS显著更优(HR=0.81,0.66–0.99),OS具有更优趋势(HR=0.93)、ORR也具有更优趋势(OR=1.39);但0–6个月OS较差(HR=1.67,1.12–2.49);6个月后显著逆转,PFS(HR=0.52)和OS(HR=0.67)均优于A+B(表2、图2、图4)。非Vp4亚组分析中,N+I对比A+B的整体PFS(HR=0.82,95%CI 0.66-1.02)、OS(HR=0.98,0.76-1.26)、ORR(OR=1.25,95%CI 0.86-1.70)具有更优趋势。N+I方案在0-6个月PFS(HR=1.09,0.83-1.43)具有较差趋势,OS显著更差(HR=2.05,1.30-3.22);但6个月后发生逆转,PFS与OS均呈现显著更优(PFS HR=0.51,0.36-0.73;OS HR=0.68,0.50-0.92)。
表2.非锚定MAIC结果:疗效结局
图1.N+I vs D+T的PFS KM曲线图
图2.N+I vs A+B的PFS KM曲线图
图3.N+I vs D+T的OS KM曲线图
图4.N+I vs A+B的OS KM曲线图
安全性方面(表3),N+I加权后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发生高于D+T(25.8%),但低于A+B(43.5%),治疗相关死亡率与两者相当。
表3.非锚定MAIC结果展示的安全性结局
研究结论
在缺乏头对头随机对照研究的情况下,MAIC分析显示N+I对比其他免疫治疗具有全面疗效优势。N+I较D+T在所有分析期(总体、0-6个月期间和6个月后)、较A+B在总体及6个月后分析具有更好的PFS、OS获益;N+I方案安全性总体可控。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为uHCC一线免疫联合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51P Matching-adjusted indirect comparisons(MAICs)of nivolumab+ipilimumab(N+I)vs durvalumab+tremelimumab(D+T)and atezolizumab+bevacizumab(A+B)for first-line(1L)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uHCC)Kudo,M.et al.Annals of Oncology,Volume 36,S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