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第15届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联盟会议(APPLE 2025)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史颖弘教授作了题为《Conversion therapy for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o liver resection or transplantation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ystemic and loco-reginal treatments》的主题演讲,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深度访谈。史教授系统阐述了当前在肝癌转化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分享了我国学者的临床实践经验。史教授指出,随着EMERALD-1、LEAP-012、TALENTACE等国际重磅研究的相继公布,局部联合系统治疗已成为中晚期肝癌转化治疗的共识。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不仅积极参与国际研究,更结合国情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案。
编者按:在刚刚结束的第15届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联盟会议(APPLE 2025)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史颖弘教授作了题为《Conversion therapy for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o liver resection or transplantation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ystemic and loco-reginal treatments》的主题演讲,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深度访谈。史教授系统阐述了当前在肝癌转化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分享了我国学者的临床实践经验。史教授指出,随着EMERALD-1、LEAP-012、TALENTACE等国际重磅研究的相继公布,局部联合系统治疗已成为中晚期肝癌转化治疗的共识。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不仅积极参与国际研究,更结合国情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案。
局部联合系统治疗
中晚期肝癌转化治疗的新趋势
史颖弘教授:目前在转化治疗领域,局部联合系统治疗已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这一策略主要基于EMERALD-1、LEAP-012、TALENTACE三项重要研究,这些研究均采用局部治疗(主要包括介入治疗)联合靶免治疗,针对中晚期肝癌进行治疗,并均取得了阳性结果。研究表明,采用局部联合系统治疗的方案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尝试并应用局部联合系统治疗进行转化治疗,且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该方案已成为转化治疗的主流。在临床实践中,TACE(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或HAIC(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案。靶免联合方案多样,包括PD-1/PD-L1抗体联合VEGF抗体,或PD-1/PD-L1抗体联合TKI类药物等。此外,还出现了双抗等新的双免疫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局部治疗方案的协同机制及其选择
史颖弘教授:当前主要的局部治疗方案包括介入治疗、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外放射治疗以及以钇90为代表的内放射治疗方案。然而,关于哪种方案最优,或哪种方案对靶免治疗的增效作用最显著,目前尚无定论。研究正在进行中,以探讨局部治疗如何与系统治疗或靶点治疗产生协同作用。从靶免治疗的疗效机制来看,理想的组合应是在局部杀灭肿瘤的同时,释放更多新生抗原,刺激免疫治疗,从而增强整体疗效。
转化治疗后的方案选择与疗效评估
史颖弘教授:经过转化治疗后,患者有多种治疗方案可选,包括肝脏切除、肝脏移植或继续观察等待。疗效评估是关键环节,改良的RECIST v1.1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判断肿瘤是否达到影像学水平完全缓解(CR)或临床水平CR(影像学CR同时伴有肿瘤标记物下降至正常水平)。对于达到临床CR的患者,治疗选择存在不同观点。国内有学者认为,这类患者可以观察而不需要立即手术,但这一观点缺乏严格的III期或多中心临床研究支持。
临床研究与未来方向
史颖弘教授:最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展了一项TALENTOP研究,旨在比较靶免治疗后达到部分缓解(PR)的患者选择手术与继续观察用药的疗效差异。该项研究结果即将公布,也将为临床实践提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此外,我们中心还进行了一项小型回顾性研究,发现达到临床CR水平的患者,肝脏切除与移植在生存获益上类似。然而,由于样本量较小,选择哪种方案仍需更多高级别的循证医学研究来指导临床实践。
小结
综上所述,局部联合系统治疗在中晚期肝癌转化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评估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未来,随着更多高级别临床研究的开展,我们将能够更准确地指导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史颖弘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移植免疫专委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副组长
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