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TALENTACE研究作为ESMO GI 2025重磅突破性研究(Late-Breaking Abstract,LBA2)公布关键结果。该项III期临床研究首次证实,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联合按需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可使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TACE无进展生存期(TACE-PFS)实现突破性延长(11.30 vs.7.03个月,HR=0.71,95%CI:0.55-0.92,P=0.009),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提升至81.3%(vs.对照组66.7%);并且联合治疗组的安全性可控。
编者按:2025年7月3日,TALENTACE研究作为ESMO GI 2025重磅突破性研究(Late-Breaking Abstract,LBA2)公布关键结果。该项III期临床研究首次证实,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联合按需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可使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TACE无进展生存期(TACE-PFS)实现突破性延长(11.30 vs.7.03个月,HR=0.71,95%CI:0.55-0.92,P=0.009),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提升至81.3%(vs.对照组66.7%);并且联合治疗组的安全性可控。
会上,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消化病医院韩国宏教授代表研究专家团队在大会上作了精彩的口头报告,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本刊特邀请韩国宏教授进行深度访谈,与广大同道详细解读TALENTACE研究背后的创新探索及其对未来肝癌治疗格局的深远影响。
韩国宏教授在会上作口头报告
介入联合系统治疗的探索
01
《肿瘤瞭望》:TALENTACE研究首次将TACE与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联合作为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初始治疗方案。能否请您结合介入联合系统治疗在肝癌领域的发展,谈谈这种"局部+靶免联合”设计的由来,能否解决当前肝癌治疗中的关键痛点?
韩国宏教授:针对中期肝癌的治疗,国际上各大指南通常将TACE作为标准治疗方法。尽管如此,TACE治疗仍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得理想疗效,尤其是对于中高肿瘤负荷的患者,TACE的治疗效果往往非常有限;此外,TACE治疗过程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它会对肝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这无疑是TACE治疗中的一个关键痛点或难点。
随着系统治疗的发展,阿替利珠单抗与贝伐珠单抗的联合方案已成为中晚期肝癌的一线首选治疗方法,并被各大指南广泛推荐。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对于适合TACE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癌,尤其是那些对TACE治疗效果不满意的肝癌患者,能否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这一系统治疗方案与TACE相结合,以提升这部分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呢?
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肝胆医院)董家鸿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共同设计提出了“局部+靶免联合治疗”的理念,旨在通过“局部控制-系统激活-环境重塑”的全链条干预,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TALENTACE研究的设计思路正是源于此。
从2019年我们开始设计这项研究,到如今正式公布结果,历时近6年。目前,研究已取得了阳性结果,即患者的TACE-PFS获得了统计学和临床意义上的显著改善。当然,关于患者的总生存期(OS)等长期生存数据,还有待进一步的长期观察和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生存方面的阳性结果。
从“计划TACE”到“按需TACE”
——个体化治疗的变革与进步
02
《肿瘤瞭望》:TALENTACE研究采用“按需TACE”替代传统的计划TACE”。这一设计基于哪些临床观察?相比常规TACE模式,按需TACE体现出TALENTACE研究的哪些进步之处?
韩国宏教授:过去我们实施TACE常采用“计划TACE”模式,即按固定间隔(如每2-3个月)规律治疗;但随着认知深入,现在更强调“按需TACE”——每次治疗后约2个月复查影像:若存在残存病灶则安排下次治疗,否则继续随访;待随访中有新发病灶或残存病灶进展时,再行下一次TACE。从而能够依据疾病的实际进展情况,精准地选择局部治疗的时机。这种灵活的治疗方式,一方面能够确保在最恰当的时机对肿瘤进行有效治疗,另一方面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肝功能。
按需TACE充分体现了TALENTACE研究在治疗理念上的进步——它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力求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肝功能和生活质量。
基于“6-12”标准
聚焦中高肿瘤负荷患者的科学考量
03
《肿瘤瞭望》:TALENTACE研究入组患者要求最大肿瘤直径+病灶数量≥6,属于中高肿瘤负荷人群。为何选择这一特定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韩国宏教授:既往学界常用"up-to-7"标准(最大肿瘤直径+病灶数量≤7)评估肝移植肿瘤负荷,我们曾将其应用于TACE患者分组。但需注意,该标准源于肝移植研究,TACE治疗需要一套专门针对自身特点的肿瘤负荷判断标准。然而长期以来,国际上在该领域一直缺乏统一且适用的标准。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们团队从2016年开始行动,联合全国24家中心,对3000多例病例进行细致筛选,最终纳入1604例符合条件的病例展开研究。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成功构建了“6-12”肿瘤负荷标准,相关研究成果于2019年在Journal of Hepatology杂志正式发表。所谓的“6-12”标准,具体操作是将肿瘤数目与最大肿瘤直径相加来评估肿瘤负荷。若两者之和≤6,就判定为低肿瘤负荷;若和>12,则为高肿瘤负荷;>6-≤12之间的,属于中等肿瘤负荷。
TALENTACE研究正是依据“6-12”标准,纳入了具有中高肿瘤负荷的肝癌患者。该部分患者由于肿瘤情况相对复杂、严重,单纯依靠传统的TACE治疗可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TACE联合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能够从多个途径对肿瘤发起攻击,更有可能为这些患者带来更大益处。相反,对于≤6的低负荷患者,单纯采用TACE治疗往往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肿瘤得到控制甚至缩小的可能性较大,从联合治疗中额外获益的程度可能相对有限。所以,为了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未将低肿瘤负荷患者作为目标人群。
三大创新亮点
照亮不可切除肝癌转化治疗之路
04
《肿瘤瞭望》:您在本届ESMO GI大会上对TALENTACE研究的结果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在此,能否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TALENTACE研究有哪些创新亮点?
韩国宏教授:TALENTACE研究有几个关键的亮点和创新点:
首先,在患者入组标准方面采用了上述肿瘤负荷“6-12”标准,纳入了具有中高肿瘤负荷的肝癌患者,使得研究对象更加精准。
第二,引入了TACE-PFS的概念。通常,在全身系统治疗中,PFS是判断肿瘤进展的常用标准。但肝癌具有特殊性,它容易在肝内出现新发病灶,或者原有病灶增大。在传统的TACE治疗评估中,若出现这些情况往往就被认定为疾病进展。然而,对于肝癌患者而言,肝内新发病灶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患者不能从后续的局部TACE治疗中获益。TALENTACE研究采用TACE-PFS作为重要的观察终点,为肝癌治疗的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如果TACE-PFS呈现阳性结果,研究团队则会进一步观察OS情况。这种双重观察终点的设置,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和可靠性。
第三,针对联合治疗模式的探索。不同于简单的先进行TACE治疗、再使用系统治疗的序贯方式,TALENTACE研究将TACE治疗与靶免治疗紧密结合:在首次TACE治疗后的2-8周为患者联合使用“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系统治疗;并且在联合治疗过程中,研究者会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评估结果和整体身体状况,采用按需治疗策略。这意味着TALENTACE研究是真正意义上的“联合”治疗,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序贯治疗或简单的叠加治疗。
未来展望
期待改写中国肝癌治疗格局与患者预后
05
《肿瘤瞭望》:TALENTACE研究首次在III期临床中证实,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同步联合按需TACE,可为具有中高肿瘤负荷的不可切除肝癌患者带来显著获益。在此,请您谈谈这项研究的临床意义,及其对我国肝癌治疗发展的深远影响?
韩国宏教授:我国肝癌患者的病情特点与西方国家以及日本存在明显差异。乙肝是引发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患者在确诊时,肿瘤负荷已处于中等或高水平,约百分之七八十的患者因病情进展而无法接受手术切除。通过TALENTACE研究所探索的联合治疗方案,我们有望改善这部分患者的治疗现状,更好地控制肿瘤生长,提升治疗效果。
此外,TALENTACE研究还具有另一层重要意义。部分患者在接受联合治疗后,肿瘤可能会出现缩小,当肿瘤缩小到符合手术切除标准时,我们便可为其实施手术切除。这种通过局部TACE联合阿替利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的系统治疗,在一定阶段后使患者达到可手术切除或可移植状态,进而实现根治性治疗的方式,被称为转化治疗。
综上所述,TALENTACE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中高肿瘤负荷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和延长生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为患者实现转化治疗、接受根治性切除提供了可能。一旦患者成功接受根治性治疗,其生存期有望得到更大幅度的延长,这对于改善我国肝癌患者的整体预后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