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如火,学术如荼。由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中国癌症基金会携手举办的第八届肿瘤精准诊疗暨第十一届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于2025年8月9日在北京盛大启幕。大会紧扣肿瘤精准诊疗前沿脉搏,集结国内权威专家,深度研讨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新路径。从基因检测革新到靶向治疗突破,从免疫疗法进展到分子影像技术创新,与会专家们齐聚一堂、各展智慧,深度探寻乳腺癌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共同呈现了一场乳腺癌治疗领域的学术盛会。
编者按:盛夏如火,学术如荼。由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中国癌症基金会携手举办的第八届肿瘤精准诊疗暨第十一届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于2025年8月9日在北京盛大启幕。大会紧扣肿瘤精准诊疗前沿脉搏,集结国内权威专家,深度研讨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新路径。从基因检测革新到靶向治疗突破,从免疫疗法进展到分子影像技术创新,与会专家们齐聚一堂、各展智慧,深度探寻乳腺癌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共同呈现了一场乳腺癌治疗领域的学术盛会。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主持。开幕式伊始,袁芃教授代表本次大会组委会,向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随后,她系统回顾了历届大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参与本次会议的重要嘉宾进行了介绍。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张鹊副理事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回顾了会议的发展历程——从往昔的盛况空前到如今的精简高效。随后,他着重指出,无论形式如何变迁,大会始终致力于为肿瘤领域专家提供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的初心从未改变。此外,张鹊副理事长还特别提到,徐兵河教授近期受邀到北戴河参加“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休假活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医疗工作者的尊重与重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长因工作繁忙未能亲临现场,但他通过视频方式向大会发来了寄语。赫捷院士强调,当前基因组学、人工智能与临床诊疗的深度融合正推动肿瘤诊疗迈向精准化、个体化的新纪元。他希望与会专家能围绕乳腺癌治疗的前沿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携手推动乳腺癌治疗向更高水平迈进。
本次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回顾了本次会议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特别指出,本次会议不仅关注乳腺癌领域进展,还邀请了多个领域专家参与,共同推动肿瘤诊疗的精准化、个体化进展。此外,他还分享了近期参与国家医保政策咨询的经历,强调医保政策对医药创新的重要性,并鼓励年轻专家积极投身科研创新,为乳腺癌诊疗领域贡献更多改变国际诊疗指南的创新性成果。
随着开幕式的圆满结束,大会正式进入学术环节,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逐渐拉开帷幕。
大咖论道专场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国胜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张清媛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带来了“乳腺癌保乳治疗的挑战与策略”的讲课,就我国乳腺癌保乳治疗现状、保乳手术切缘的安全性、美观性及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介绍。
浙江省肿瘤医院胡海教授分享了“靶向PAM通路治疗乳腺癌”内容,他提到PI3K-AKT-mTOR通路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激活通路,其中PIK3CA基因突变率较高。随后,胡教授详细回顾了乳腺癌PAM通路及PI3K/AKT的探索历程,介绍了靶向PAM通路抑制剂单药治疗以及联合疗法取得的最新进展,还强调了PAM基因检测在推动乳腺癌个体化精准医疗中的关键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田捷教授围绕“基于分子影像和人工智能的乳腺癌术中导航和疗效量化评估”主题展开分享。他强调,当前外科实践中过度依赖医生主观判断来评估手术参数的状况,是导致实体瘤局部复发、进而影响患者长期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阐明这一观点,田教授通过具体临床案例指出:荧光分子成像技术能够达成“术中实时分子病理诊断”,其显示的术中荧光信号分布与术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一致性高达90%以上,该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肿瘤检出率,更有效降低了术后复发风险并延长了患者生存期。此外,他特别提出,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疾病在分子细胞层面的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可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关键辅助支持。
转化前沿专场
本环节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佟仲生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厉红元教授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许琪教授以“肿瘤、脑疾病与肿瘤神经生物学”为主题作了精彩报告。她指出,传统观念认为肿瘤与脑疾病关联甚微,但近年大量研究揭示二者存在复杂且紧密的联系:雌激素水平、免疫机制等差异导致男女在特定肿瘤及脑疾病发病率上呈现显著性别差异;同时,肿瘤细胞与神经细胞可通过直接物理接触形成交互作用网络。基于此,许教授系统阐述了雌激素在女性肿瘤及脑疾病中的双重调控作用、免疫微环境对肿瘤-脑互作的影响机制,并深入解析了肿瘤神经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郭晓静教授做出了“从HER2到PIK3CA乳腺病理检测再升级”的讲课。她表示,HER2作为首个被发现的治疗靶点,在乳腺癌治疗中举足轻重。如今,相关检测研究从HER2拓展至PIK3CA,正全力推动乳腺癌治疗取得新进展。接着,她深入剖析了HR+/HER2-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与PAM信号通路关系、PIK3CA基因突变检测时机、样本选择优先级,并就PCR和NGS检测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介绍。
前沿探索专场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翔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田艳涛教授带来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频共振之初步探索”的讲课,介绍了科普的重要性及发展历程,并分享了多年来自己做医学科普心得及感悟。
基因检测在晚期乳腺癌精准诊疗中的临床价值已在研究与实践中得到验证。本次会议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就“中国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临床应用指南”进行了介绍和解读。该指南覆盖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全流程的指导框架,系统梳理了检测对象、方法选择与临床应用要点,为临床开展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工作提供了切实指导。讲课最后,袁芃教授总结到,未来乳腺癌基因检测将更加聚焦于实际临床决策问题,依托MDT协作机制,推动个体化治疗落地并持续优化患者预后。
除上述精彩内容外,本次大会还紧扣当前治疗热点和乳腺癌分子分型,精心设置了“HR阳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HER2阳性乳腺癌、特殊部位、中国之声”等特色专场,特邀国内乳腺癌领域顶尖学者,深度剖析前沿进展,共同营造精彩纷呈的学术盛会。此次大会不仅为肿瘤领域专家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更以精准诊疗为导向,为推动我国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相信在诸位专家的智慧碰撞与协同努力下,本次会议必将圆满收官,为推动乳腺癌及肿瘤学科的精准诊疗水平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