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研究速递丨TOP1突变或可介导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对ADC交叉耐药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6/16 16:47:33  浏览量:218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涌现,尤其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新型治疗方案的发展,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格局也在不断演变及更新。然而,晚期乳腺癌的治疗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尤其对于经过治疗后肿瘤仍然发展进展的患者,需要针对患者制定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编者按: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涌现,尤其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新型治疗方案的发展,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格局也在不断演变及更新。然而,晚期乳腺癌的治疗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尤其对于经过治疗后肿瘤仍然发展进展的患者,需要针对患者制定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对于经过ADC治疗的患者而言,能否换用另一种ADC药物?是否会出现交叉耐药?2024年的一项美国研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使用同种有效载荷的ADC进行治疗,如均含有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患者可能会发生TOP1突变。
 
研究背景
 
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出现及临床应用,改善了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1]。对于HER2低表达晚期患者,新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转移性乳腺癌在线指南的推荐方案[2,3]中,均包括了T-DXd和SG等ADC药物,这两类药物均含有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目前也在开发多种其他类型的ADC,因而人们十分关注ADC序贯ADC的治疗策略,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治疗的疗效。然而,目前的ADC耐药机制并不明晰,同时ADC治疗顺序也无明确推荐。2024年有研究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这项研究纳入标准为在美国麻省总医院接受ADC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同时患者已经通过血液检测进行了基因分型。由于这些患者在临床实践使用的ADC药物的细胞毒小分子药物均含有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因而研究者特别关注了TOP1突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和胚系/体细胞突变等特征。ADC队列中的TOP1突变的发生率与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进行了比较。临床“交叉耐药性”定义为第二个ADC2的最佳缓解时间(或第二个ADC2的治疗时间)少于60天而出现疾病进展。
 
研究结果
 
基于基因分型,研究者确定了4种不同的TOP1突变:S57C、R364H、W401C、G359E,其在ADC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患者中的频率为6.0%(4/67),而在TCGA数据库中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中的频率为0.5%。目前已知,其中的两种突变导致与DNA骨架(G359)或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本身(R364)形成直接的相互作用。
 
对于临床耐药性,1名患者使用第二个ADC治疗时间较短,在1剂后因毒性停止使用;在另外3名患者中,2名患者在使用ADC后对ADC产生交叉耐药性,2种ADC均含有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第一个ADC的中位持续时间为455天,而第二个ADC的中位持续时间为52天。最后,1名患者连续使用3种ADC(均含有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治疗,发现随着ADC治疗的进行,TOP1 VAF不断升高。
 
研究结论
 
这是第一份描述在ADC选择压力下出现TOP1突变的报告[1];研究同时也分析了使用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ADC后,对ADC产生交叉耐药性的影响。对于经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ADC治疗的患者,使用具有新型有效载荷的ADC可能更有效。未来,需要进一步的生物标志物分析,以进一步优化具有TOP1突变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ADC治疗顺序。
 
▌参考文献:
 
[1].Abelman R O,Barnes H,Medford A J,et al.TOP1 mutations mediate cross resistance to ADCs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Cancer Research,2024,84(6_Supplement):3888-3888.
 
[2].https://www.esmo.org/living-guidelines/esmo-metastatic-breast-cancer-living-guideline/her2-positive-breast-cancer/her2-positive-breast-cancer/first-and-second-lines
 
[3].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4.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3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