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研究>正文

CTONG 2025丨吴一龙教授:从新药研发视角看肺癌治疗格局的变迁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8/8 13:08:15  浏览量:25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荔枝正红,风华正茂。在这硕果累累的季节里,第15届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暨GACT/CTONG 2025年度会议于2025年8月1日-2日在广州顺利召开。本次盛会汇聚国内肿瘤学界顶尖学者与临床专家,围绕精准治疗、创新疗法、前沿技术等核心议题,深入剖析中国肿瘤临床试验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共同擘画未来合作与发展的新篇章。

荔枝正红,风华正茂。在这硕果累累的季节里,第15届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暨GACT/CTONG 2025年度会议于2025年8月1日-2日在广州顺利召开。本次盛会汇聚国内肿瘤学界顶尖学者与临床专家,围绕精准治疗、创新疗法、前沿技术等核心议题,深入剖析中国肿瘤临床试验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共同擘画未来合作与发展的新篇章。
 
在本次会议上,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发表了题为“Keynote Speech•从新药研发视角看肺癌治疗格局的变迁”的精彩演讲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中国在仿制药时代的药物研发、监管机构与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有可能改变临床实践的概念验证性临床试验(IT)以及未来的肺癌治疗格局。中国的药物研发正从仿制药向改良型新药和全球首创药转变;监管进步与生物技术创新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变革力量;概念验证试验正在引领新的临床研究方向;克服TKIs耐药机制、根据生物标志物的适应性治疗、新一代的免疫治疗有可能重塑肺癌未来的治疗格局。未来应提高新药在中国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培养大量熟悉《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者;开展临床试验已成为顶尖医院的一项关键任务;参与临床试验被普通大众广泛接受,尤其是癌症患者及其家属。会议期间,《肿瘤瞭望》有幸针对报告内容对大会主席吴一龙教授进行专访。
 
 
吴一龙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IASLC杰出科学奖获得者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
广东省医师协会(GDMDA)会长
广东省人民医院(GDPH)首席专家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GLCI)名誉所长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主席
2018-2024年临床医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荣誉主席,首任理事长
 
肿瘤瞭望: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概括肺癌治疗格局的未来趋势,您会选择什么?

吴一龙教授:如果用关键词概括,我会选择"变脸"。肺癌治疗虽不像四川变脸艺术那样瞬间改变,但迭代速度惊人。以免疫治疗为例,自从2015年第一个免疫治疗药物经FDA获批上市,过去10年间,从驱动基因阴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后线治疗到一线治疗,从单药治疗到一线免疫联合治疗,再拓展到局部晚期NSCLC巩固治疗和早期NSCLC围术期治疗,再到小细胞肺癌的一线免疫治疗,快速重塑了肺癌标准治疗模式。
 
如今,这一格局正面临新挑战。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抗,已开始冲击帕博利珠单抗在肺癌免疫治疗中的"王者地位",若在晚期肺癌取得突破,其影响将辐射至其他治疗阶段,引发全局性"重新洗牌"。值得注意的是,向当前标准治疗发起挑战的不止双抗药物,多领域创新药物都在加速变革节奏。这既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历史性探索机遇,更让患者能获得更优治疗方案——"变"正是这一肺癌治疗格局的核心特征。
 
肿瘤瞭望:回顾这15年来,我国靶向治疗成功经验在新药研发中起到引领作用。请您谈一谈国产靶向新药研发特点,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吴一龙教授:中国新药研发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将过去15年来历史进行划分,我们可以看到了以2020年为界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020年前:Me-too阶段的必要性
 
在某一国际创新药成功后,国内药企也会研发出多个同类药物,开展类似的临床试验,这是Me-too阶段。这种Me-too研究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有其必要性:可显著提高新药可及性,使中国成为全球创新药价格最优的国家之一;这一阶段同时培养了大批临床研究者;Me-too阶段的研究为我国实现创新、拓展研究思路奠定基础。
 
2020年后:First-in-Class的崛起
 
我国研发模式实现质的飞跃,诞生多个全球首创新药:如首个PD-1/VEGF双抗依沃西单抗、肺癌领域首个TROP2靶向药(早于美国上市),以及针对MET扩增等既往被忽视靶点的突破性药物。这些成果标志着中国已从新药研发的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
 
未来,我们需要持续扩大First-in-Class优势,减少跟随式研发,才能让患者更快获得革命性治疗——这正是中国创新药的光明前景。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