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浙江省抗癌协会、浙江长三角生物医药研究发展中心、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联合主办“2025杭州湘湖乳腺癌治疗理念前沿论坛”,于2025年5月16~18日在杭州召开。在HER2阳性分会场和IIT临床研究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分别带来了带来了“中国国情下的HER2阳性乳腺癌排兵布阵思考”和“科研思维指引下,从临床问题到科学研究的过程”的讲课。肿瘤瞭望特邀张剑教授就我国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现状、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前景,以及科研经验心得进行深入介绍,以期为乳腺癌治疗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编者按:由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浙江省抗癌协会、浙江长三角生物医药研究发展中心、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联合主办“2025杭州湘湖乳腺癌治疗理念前沿论坛”,于2025年5月16~18日在杭州召开。在HER2阳性分会场和IIT临床研究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分别带来了带来了“中国国情下的HER2阳性乳腺癌排兵布阵思考”和“科研思维指引下,从临床问题到科学研究的过程”的讲课。肿瘤瞭望特邀张剑教授就我国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现状、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前景,以及科研经验心得进行深入介绍,以期为乳腺癌治疗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01
《肿瘤瞭望》:在HER2阳性分会场,您分享了“中国国情下的HER2阳性乳腺癌排兵布阵思考”的讲课。请根据讲课内容,为我们介绍一下我国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现状。
张剑教授:我国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患者分层,二是药物排兵布阵。药物排兵布阵的前提是明确可用的药物种类。目前,可选的单抗类药物有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伊尼妥单抗等;TKI类药物包括拉帕替尼、吡咯替尼、奈拉替尼、图卡替尼等;ADC类药物有T-DM1、T-DXd和SHR-A1811等。
治疗分层涉及新辅助治疗阶段和辅助治疗阶段的药物选择。在辅助治疗阶段,还需考虑晚期一线、二线、三线治疗的药物选择。药物选择通常基于患者的HER2表达状态、既往治疗反应、经济承受能力和身体承受能力进行综合判断,同时还要兼顾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患者是否存在单纯脑转移、单纯肝转移或多处内脏转移等。
新辅助和辅助治疗:
目前,新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包括TCbHP、PCbHP或EC-THP。对于辅助治疗的高危患者(尤其是淋巴结阳性人群),常采用双靶治疗。对于特别高危的患者,在单靶治疗后,可根据ExteNET临床研究结果,使用TKI药物奈拉替尼进行强化治疗。对于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病理完全缓解(non-pCR)的患者,使用T-DM1取代曲帕双靶治疗也是一个重要选择。
晚期治疗:
在晚期一线治疗中,THP和THPy是均是IA类推荐方案。二线治疗可选方案包括T-DXd、T-DM1或吡咯替尼+卡培他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基于DB-03研究结果,T-DXd现已纳入医保范围,成为1A类推荐药物。
总体而言,现行的抗HER2治疗框架明确。然而,随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的披露和更好的临床研究数据的呈现,整体治疗格局如何变化,是我们将重点探讨的内容,也是未来药物排兵布阵的关键。
02
《肿瘤瞭望》:基于当前我国的国情,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您有哪些看法或建议?
张剑教授:在当前的形势下,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新药研发,有多种改进方式。首先,目前我们已开发出多种新型HER2抗体偶联药物(ADC),如SHR-A1811、ARX788,均已完成注册研究,正等待上市的过程中。不过,抗微管类新型ADC通常用于T-DXd治疗后的场景,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目前,越来越多的双特异性抗体ADC涌现,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系列双抗ADC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不仅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还在HER2低表达患者治疗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领域,一些新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有可能改变当前的治疗现状,为患者提供低毒高效的方案。
此外,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采用不同机制的联合治疗策略。例如,探索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价值,以及联合化疗的价值。特别是在新辅助治疗阶段,我们仍在不断寻找更优的治疗策略,期望未来能实现更高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降低复发率。无论如何,在抗HER2治疗领域仍有许多未解之谜,需要我们未来进一步探索和解答。
03
《肿瘤瞭望》:在IIT临床研究论坛,您带来了“科研思维指引下,从临床问题到科学研究的过程”的讲课,能否为我们分享一些您的科研经验或心得?
张剑教授:其实每个人的科研经验都有所不同。IIT研究与RCT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二者相互补充。IIT研究大多由申办方发起,主要聚焦于新方案以及新药上市等注册研究,申办方需要承担资金等压力。此外,注册研究还需要经过严格的统计学检验。不过,IIT研究作为探索性研究,在统计学方面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例如,统计学家提到的p值,在IIT研究中调整为0.1也是可行的。适当调整样本量也是IIT研究的一个基本特点,从而能为更大规模的研究提供探索性依据。
IIT研究的对象可以是某些特定人群甚至罕见病患者,因一些原因无法RCT研究的药物,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IIT研究设计。然而,IIT研究成功的关键要点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是大的突破,也可以是小的改进,但绝不能没有创新。因为开展临床研究肯定能够为临床实践带来一定的启示或指导,哪怕是否定某种治疗措施,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此外,IIT研究需要有严谨的临床设计。我们可以参考PICOS原则,明确研究人群、干预措施、对照设置、时间框架,并让统计师介入,加强质量控制。只有通过这样的原则来设计IIT研究,才能确保开展的临床研究工作不会白费。但无论如何,IIT研究在国内未来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群体的关注。我也希望通过中国研究者自己的声音和成果,来改变指南,进而影响全球。
张剑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博导、一期临床试验病房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防治与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委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YBCSG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召集人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委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乳腺癌防治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青委会副主委
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研究管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DE外聘专家、首批化药临床兼职审评员
上海“医苑新星”杰青人才获得者
获2023十大医学先锋专家、2023“人民好医生”杰出贡献奖
《Diseases&Research》副主编、人卫《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副主编
第一/共一/通讯SCI论文80余篇(Lancet Oncol、Ann Oncol、Nat Commun、Clin Cancer Res、J Hematol Oncol、STTT、ACS Nan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