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BOC/BOA丨葛睿教授解读《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及我国HER2晚期阳性乳腺癌一线治疗变革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7/8 17:05:33  浏览量:139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2025 China(BOC/BOA)”于2025年7月4—6日在古都南京顺利举行。本次大会上发布了《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2024》,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在会上介绍了《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2024》的乳腺癌篇章,并在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中,解读了我国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的实践变革。

编者按: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2025 China(BOC/BOA)”于2025年7月4—6日在古都南京顺利举行。本次大会上发布了《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2024》,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在会上介绍了《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2024》的乳腺癌篇章,并在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中,解读了我国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的实践变革。
 
十年赓续传承
见证中国临床肿瘤学研究蝶变

01
《肿瘤瞭望》:葛教授您好,此次BOC/BOA会上,我们迎来了《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十周年的重磅更新。请您分享一下今年发布的内容有哪些亮点之处?

葛睿教授:今年是《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发布十周年,这十年来,在CSCO理事会及前辈专家的指导下,以CSCO YOUNG为主力军的中青年专家,系统梳理和汇总了中国学者在国际顶级刊物发表和重要学术会议上汇报的临床研究成果。我参与这项工作已有五年,近两年更是负责统筹编撰和最终审稿。在乳腺癌领域,我们看到了许多研究进展,这些进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
 
以乳腺癌为例,我们的年度进展聚焦于国际和中国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包括中国参与或领导的全球多中心研究,或者与国际同步开展的中国桥接研究等。这些研究的治疗方案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研究设计和方法也在不断完善,从临床试验拓展至更深入的基础和转化研究,包括在乳腺癌精准诊疗领域对分子亚型的进一步探索,通过更加精准的筛选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梳理今年的内容时,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期待。自豪的是,我们看到中国学者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能够接轨乃至引领国际水平。我们期待的是,所有经过精心策划和科学设计的临床研究都是为了回答临床热点问题、解决临床痛点和难点问题,最终目标是造福更多肿瘤患者,提高我国整体的肿瘤诊疗水平,使患者获得最佳疗效和生活质量。
 
通过十年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已经看到了飞跃式的进步。我们共同期待未来十年能有更多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成果,像过去十年一样,不断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科的向前发展。
 
 
国际方案和中国力量
树立HER2+mBC一线治疗新标准

02
《肿瘤瞭望》:十年来,伴随着《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的迭代,中国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发生了哪些改变?

葛睿教授:对于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近十年来我们看到不断涌现了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模式。从最初的单靶治疗,到现在的双靶治疗、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TKI)、抗体偶联药物(ADC),以及未来可能也会“大有作为”的双特异性抗体类药物。这些创新治疗使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不断提升,临床治疗模式也越来越趋向于精准化和个体化。
 
二十多年前,曲妥珠单抗开启了乳腺癌抗HER2靶向治疗序幕,相较于传统化疗有了显著疗效提升。随后的CLEOPATRA研究进一步证实,在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联合紫杉的THP双靶方案一线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预后,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至18.5个月;中国的PUFFIN桥接研究也得到一致获益结果,中位PFS延长至16.5个月。这些国内外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夯实了THP双靶一线治疗的地位,而这一标准治疗已经持续了十几年。
 
近两年来,中国学者贡献了新的一线治疗方案,即在TH基础上联合小分子TKI。PHILA研究证实这种大小分子联合化疗的方案也取得不错的结果,中位PFS达到24.3个月,但其对照组并非当前一线标准THP方案而是二十年前的单靶方案。
 
新型HER2 ADC德曲妥珠单抗(T-DXd)是首个成功挑战THP双靶治疗标准的抗HER2治疗方案。此前报道的DESTINY-Breast(DB)01/02/03系列研究,不断将T-DXd由后线拓展至二线治疗;而今年ASCO大会报道的DB-09研究,首次使用T-DXd或T-DXd联合帕妥珠单抗与THP标准方案进行头对头比较,此次报道的T-DXd联合帕妥珠单抗的中位PFS长达40.7个月,相较于THP有显著改善。这样一个完美的主要研究终点数据,开启了HER2阳性乳腺癌晚期一线治疗的新时代,也可以称之为ADC的时代。
 
特别是在这项研究中,中国患者贡献了重要的数据比例,约占全球入组患者的20%,约占亚洲入组患者的50%。因此,DB-09研究也是中国临床肿瘤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中国深度领导和参与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取得突破性结果的重要缩影。相信该研究也将很快影响中国的临床实践,被纳入国内的权威指南,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新的一线治疗标准。
 
03
《肿瘤瞭望》:DB09研究作为首个头对头成功挑战THP方案的临床研究,能否进一步分享您对该研究结果的看法?该研究将如何影响我国临床实践?

葛睿教授:在ASCO大会前夕,DB-09研究已经是全球肿瘤学界共同期待的重磅研究。多年来,THP方案一直是晚期一线治疗的标准,我们期待新型药物能进一步提升疗效。DB-09是一项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主要纳入未接受过针对晚期系统治疗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研究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组,分别接受T-DXd单药、T-DXd联合帕妥珠单抗和THP方案治疗。
 
此次ASCO大会披露的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接近30个月后,T-DXd联合帕妥珠单抗组的中位PFS(BICR评估)达到40.7个月,而对照组为26.9个月;T-DXd联合帕妥珠单抗组相较于THP组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4%(HR 0.56,95%CI:0.44~0.71,P<0.00001)。PFS的森林图显示各亚组的获益趋势一致。
 
在次要研究终点方面也显示T-DXd联合帕妥珠单抗的全面治疗获益,其客观缓解率(ORR)达85.1%,高于对照组的78.6%,且T-DXd联合帕妥珠单抗组中有15%的患者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R),相较于对照组(8.5%)几乎翻倍提升,与此前报道DB-03研究一样显示了令人惊艳的CR率。这类CR患者通常可获得更好的OS获益乃至达到接近治愈目标。我们对该研究的总生存期(OS)充满期待,目前OS数据尚不成熟,但二次无进展生存期(PFS2)显示了T-DXd联合帕妥珠单抗组的显著获益(未达到vs 36.5个月,HR 0.60,95%CI:0.45~0.79,P=0.00038)。
 
安全性方面,DB-09研究显示,总体上两组间≥3级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s:54.9%vs 52.4%)差异不大,不良事件谱也与既往报道的T-DXd或帕妥珠单抗研究一致。T-DXd在国内已经获批应用了一段时间,并且被纳入了医保目录。我们已有丰富的晚期治疗管理经验,对间质性肺变(ILD)的监测和管理也趋于成熟,能够使患者在保证疗效的同时确保安全性。
 
DB-09研究强化了两个理念:一是对于疗效卓越的ADC,一线使用这种好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对于晚期患者,我们过去不敢提的治愈目标,现在通过DB-09和DB-03研究中CR率提升的患者,这些患者有可能在晚期阶段追求治愈,这对乳腺癌治疗格局和结局带来巨大希望。DB-09也告诉我们,未来晚期一线治疗可能是多元化和个体化选择的时代。我们将基于患者既往治疗情况和当前肿瘤状况,设计最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疗效。
 
一起向未来、向明天
T-DXd开启抗HER2治疗的ADC时代

04
《肿瘤瞭望》:基于DB-09研究带来的改变,您对未来T-DXd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及探索有哪些期待?

葛睿教授:DB-09研究的确有许多亮点。首先,研究纳入了49%的亚裔人群,其中接近20%是中国患者,这意味着研究结果完全可以复制到中国的临床实践中。这与以往的一些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不同,这些研究纳入的中国患者并不多,因此DB-09研究更能反映中国患者的实际需求和耐受情况。
 
其次,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在早期治疗中已有广泛应用,且随着医保政策的支持和药物可及性的增强,我们必然要考虑患者之前的治疗情况,尤其是对于晚期一线治疗方案。在双靶治疗时代,CLEOPATRA研究中早期抗HER2经治患者的比例较低;而在DB-09研究中,即便有很多帕妥珠单抗经治的患者,整体ITT人群的PFS仍达到了40.7个月。这表明,即使是早期经治的患者,也有可能从T-DXd联合帕妥珠单抗治疗中得到显著获益。我们期待更多临床应用数据,以在更大规模的真实世界数据中验证T-DXd联合帕妥珠单抗对早期抗HER2经治患者的疗效。
 
此外,我们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单药组数据公布后,是否还有更多晚期一线治疗药物选择。这不仅是我个人,也是所有乳腺癌专家共同期待的数据。
 
总之,DB-09研究结果公布后,晚期一线治疗领域有了更多临床疗效的突破。我们特别期待这样的适应症能因这项研究的公布,早日在国际上和国内获批相应的适应症,并快速纳入行业指南和规范。这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和希望。
 
 
葛睿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乳甲外科副主任、普外科党支部书记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专委会委员兼乳腺癌项目组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教专委会常委/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甲状腺整合康复专委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乳腺癌诊疗技术推广组副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科普志愿者协会乳腺健康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癌学组委员
上海市卫生发展基金会首届"医苑新星"兼专业班班长
CA中文版编委,中国医学论坛报肿瘤编委,Frontiers in Oncology、JNCC审稿专家,中华肿瘤杂志青年编委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