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第六届海河肺癌外科学术会议丨从"一把刀"到"多面手",王长利教授谈外科医生的角色转变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5/30 12:01:18  浏览量:123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5月23-24日,第六届海河肺癌外科学术会议在天津成功召开,汇聚国内胸外科领域顶尖专家,共同探讨肺癌外科的前沿进展与未来方向。作为大会共同主席,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专访时,回顾了会议的发展历程,分享了对肺癌诊疗模式变迁和外科医生角色转变的深刻洞察。

5月23-24日,第六届海河肺癌外科学术会议在天津成功召开,汇聚国内胸外科领域顶尖专家,共同探讨肺癌外科的前沿进展与未来方向。作为大会共同主席,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专访时,回顾了会议的发展历程,分享了对肺癌诊疗模式变迁和外科医生角色转变的深刻洞察。
 
王长利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
天津市肺癌诊治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副主编
 
海河肺癌外科学术会议已经成为受业内关注的学术会议。您能否为大家简要介绍会议创办的背景、发展历程和会议宗旨,您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举办对业内产生哪些影响?

王长利教授:海河肺癌外科学术会议今年已举办至第六届。首届会议由张真发主任主持。本会议创办初衷十分明确——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天津胸外科领域的发展和水平提升。历届会议都汇聚了国内顶级专家,今年也云集众多国内一流胸外科著名学者,他们带来了外科技术、诊断技术、手术创新和学科新理念等内容,让我们受益匪浅。借助这一学术平台,我们博采众长,共同提高,并始终坚守最朴素的初心——持续提升治愈率,让更多患者获得更大的生存获益。
 
第六届海河肺癌外科学术会议讨论了肺癌的术式、磨玻璃结节的处理、AI大模型在胸外科的应用、气管肿瘤和纵膈肿瘤等话题。请谈一谈本会议选择这些主题的原因。

王长利教授:随着时代变迁,肺癌的发病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有的改变甚至巨大。在当前背景下,磨玻璃结节诊疗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回溯20年前,磨玻璃结节较为罕见,手术患者中60%~70%为局部晚期病例,且手术方式基本以开放手术为主;而如今,70%~80%的手术患者为I期肺癌,且以小结节居多。肺癌的发病谱与分期结构已发生深刻改变,我们的研究重点和治疗模式也必须随之调整,以适应这一演变趋势。
 
与此同时,医疗技术的持续进步对肺癌治疗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面对如今高发的小结节肺癌,若仍沿用传统的开胸手术显然不合适。微创技术的革新与术式的优化,加之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加速,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患者的治愈率与长期生存获益。
 
在肺癌围术期治疗取得快速进展的背景下,外科医生的角色正从“单纯手术执行者”向“多学科团队核心决策者”转变。您认为外科医生应如何适应这一变化?

王长利教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想分享一个观察:15-20年前,面对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外科手术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因此我们只能精益求精地提升手术技术。但现实是,术后真正获得长期生存的患者不足三分之一。单纯依赖手术治疗的效果显然不够理想,这倒逼我们寻找更有效的局部晚期肺癌治疗策略。
 
过去20年间,药物治疗领域取得非常大的进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创新疗法相继进入临床。这些进展不仅惠及晚期患者,也为局部晚期肺癌的围手术期治疗提供了有效武器,这就需要外科医生的角色发生转变:不应仅满足于精湛的手术技艺,我们应该一手拿手术刀,另一只手也拿起药物治疗武器。或许有人会说,药物治疗可以完全交由内科医生负责,但真正出色的外科医生应当兼具手术能力与研究视野。我希望肺癌外科医生既精于肺癌手术,又深谙药物治疗。唯有如此,才能为患者争取最大获益,让肺癌治疗少走弯路。
 
针对局部晚期肺癌的复杂病例,如今的诊疗模式已不是直接手术。在我们中心,我们首先进行多学科协作(MDT)讨论,根据系统的病理诊断和分子检测(包括基因突变检测和免疫指标分析),精准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我们开展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研究发现,外科手术联合围手术期靶向药物治疗可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升至85%,这一数据已达到I期患者的生存水平,实现了显著的生存获益。我们近期开展的几项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研究同样证实,手术联合围手术期免疫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这些研究成果明确提示:在现代肺癌诊疗体系中,外科医生若仅专注于手术操作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同时掌握外科技术和内科治疗知识,才能真正为患者带来获益。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