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WCLC)世界肺癌大会>正文

遇见WCLC·现场热评|方文涛教授详解第9版TNM分期在胸腺恶性肿瘤领域的变革与展望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9/8 17:54:38  浏览量:20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于9月6~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作为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全球领先的多学科肿瘤学盛会,WCLC致力于传递该领域最前沿的诊疗进展,为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研究者提供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促进合作交流的平台。

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于9月6~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作为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全球领先的多学科肿瘤学盛会,WCLC致力于传递该领域最前沿的诊疗进展,为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研究者提供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促进合作交流的平台。
 
本届大会特设专场,以“新TNM分期对胸腺恶性肿瘤治疗的意义”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此,《肿瘤瞭望》特邀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方文涛教授进行专访。方教授就第九版TNM分期系统的更新要点、临床实践意义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权威解读。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方文涛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胸外科主任
教授、博士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胸外科质控中心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及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胸心外科学会肺癌专家组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组委员

肿瘤瞭望:本届大会特设专场对“新TNM分期对胸腺恶性肿瘤治疗的意义”进行讨论,首先,请您带我们回顾下最新第9版TNM分期系统相比之前版本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是基于哪些临床或病理学证据推动的?

方文涛教授:第九版胸腺肿瘤TNM分期相较于第八版,主要的变化体现在T分期的细化上。在T1期中,我们引入了肿瘤大小作为分期标准:将肿瘤最大径≤5厘米的定义为T1a,>5厘米的定义为T1b。同时,在T分期方面不再考虑纵隔胸膜的侵犯情况。这是由于胸膜侵犯在临床上难以准确判断,通常需依赖术后病理检查才能确认。而我们所期望的分期系统,是能够在临床诊断和病理评估中都具有良好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
 
其次,第九版TNM分期系统对肿瘤可切除性的界定更加明确。在第八版中被划分为T3期的侵犯肺组织或膈神经的肿瘤,在第九版中被降期至T2。在临床观察中,我们也确实发现这类肿瘤在完整切除后,其预后明显优于其他T3期肿瘤。
 
再者,在淋巴结转移(N分期)和远处转移(M分期)方面,第九版与第八版保持一致,未作调整。但第九版分期系统通过更丰富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第八版中TNM分期定义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总体而言,第九版TNM分期系统更加严谨、实用,将有助于更准确地指导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进而为患者治疗带来更大获益。
 
肿瘤瞭望:请您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为我们分享下,第9版TNM分期系统在临床中实践情况如何?在推广和应用新版TNM过程中,有何挑战?

方文涛教授:从Masaoka-Koga分期系统,发展到第八版TNM分期,再到目前的第九版TNM分期,胸腺肿瘤分期系统经历了数十年的演进。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对于新分期系统的接受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在第八版TNM分期发布后、启动第九版修订工作之前,我们曾开展过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绝大多数专家认可TNM分期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在临床实际中,该系统的使用比例仍低于50%。
 
第九版TNM分期推出后,我们在本次世界肺癌大会的胸腺肿瘤专题研讨会上再次进行了会前与会后调查。结果显示,大家对TNM分期的认同度有了显著提升。现场调研显示,仅4%的与会者表示仍仅使用Masaoka-Koga分期,绝大多数同行已经开始使用TNM分期,或同时参考两种分期系统。由此可见,TNM分期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当前仍面临一些挑战。目前,主流临床指南,如大家广泛参考的NCCN指南和ESMO指南,仍大多沿用Masaoka-Koga分期系统。这给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TNM分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因此,如何推动国际指南与最新分期标准相协调,将是未来我们重点努力的方向,也是本次研讨会希望核心解决的问题。

肿瘤瞭望:从放疗和肿瘤内科的角度,新版TNM是否会改变治疗策略?您如何看待新分期系统在个体化治疗中的潜力?在该专场中,您以“当前胸腺肿瘤管理指南的局限性”为题作主题报告,您认为当前第9版TNM分期系统及胸腺肿瘤管理指南有何局限性?

方文涛教授:其实刚才也提到过,目前我们的指南基本都是基于临床研究证据制定的。然而,针对胸腺肿瘤的临床研究,绝大多数以往都采用Masaoka-Koga分期作为入组标准。这就导致依据这些研究结果制定的指南,在临床使用中存在很大困惑。
 
以术后辅助放疗为例,若依据现有基于Masaoka-Koga分期的临床研究结果,会发现无论是T1、T2、T3还是T4期的肿瘤,均需要接受术后辅助放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进一步分析这些研究数据发现,实际上从术后放疗中获益的人群,在胸腺癌中主要是Masaoka-Koga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而在胸腺瘤中则可能是Masaoka-Koga分期为Ⅱ~Ⅲ期的患者。如此一来,当大家使用TNM分期进行判断时,就会面临很大困难。事实上,目前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是,T1期胸腺肿瘤通常不应进行术后辅助放疗,而T2期是否进行辅助放疗仍存在较多争议。因此,未来临床研究——包括目前正在筹划或已开展的研究——将更多地依据TNM分期(尤其是T分期)来开展术后放疗相关研究,有望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循证依据。
 
在晚期胸腺肿瘤的治疗中,同样存在类似问题。目前,针对晚期胸腺肿瘤的药物治疗临床试验非常有限。在有限的几个临床试验中,常将Masaoka-Koga分期中不可切除的Ⅲ期肿瘤、伴有远处转移(如淋巴结转移或胸膜播散)的Ⅳ期肿瘤,混杂纳入药物临床研究,这显然不够理想。所以,新的TNM分期肯定是会更有助于将来的临床研究的设计。在本次会议的后续调研中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TNM分期对Ⅳ期胸腺肿瘤的临床诊疗和研究具有更重要指导价值。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基于新分期系统的高质量研究结果,为胸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坚实依据。
 
肿瘤瞭望:您认为新版TNM分期将对未来胸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设计带来哪些影响?是否促进了胸腺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的调整?基于新版TNM分期系统,您认为未来胸腺恶性肿瘤领域临床研究及实践有望实现哪些突破?

方文涛教授:实际上,我们开展临床研究的目的是弥补现有指南的不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进而提高最终治疗效果,让患者从中获益。若审视当下的指南,会发现其对于胸腺肿瘤的划分方式较为简单粗暴,基本只是将其分为可切除与不可切除两类。对于可切除的肿瘤,直接采取手术治疗;不可切除的肿瘤,则进行放化疗等治疗。这种做法几十年来一直沿用,十分原始。它更多关注的是外科技术层面上的可切除性,而较少关注肿瘤学结果,比如患者的生存时长,尤其是肿瘤治疗后的复发、转移或进展情况,这些问题往往被忽视。
 
因此,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我认为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纳入考量。
 
其一,肿瘤本身的恶性程度。我们知道,胸腺肿瘤涵盖胸腺瘤、胸腺癌以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种类型,它们的恶性程度存在差异,发展方式和治疗模式也应有所不同。
 
其二,分期对临床研究的指导意义至关重要。就外科临床研究而言,目前我们越来越多地开展早期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然而,截至目前,我们仍缺乏足够证据表明,对于某一特定T分期的肿瘤,采用微创手术能让患者获益更多,同时确保肿瘤学结果一致。对于难以获得根治性切除的肿瘤,我们越来越多地采用诱导治疗。但诱导治疗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需要明确区分的重要方面。是为了将原本在外科技术上难以切除的肿瘤转变为可切除状态,还是为了改善原本治疗效果不理想的肿瘤,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存率?对于相对处于进展期的肿瘤,诱导治疗和辅助治疗应如何开展?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制定更完善的入组标准,明确研究目的,最终才能实现改进治疗结果、提高患者生存率的目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肺癌

分享到: 更多